红磡四月&半
27 Jul 2017从红磡回来已近两月,走的那几天信誓旦旦的要写字记录下这段时间的生活,却一而再再而三的拖延。大学读着读着别的没进步,拖延的时间倒是增长了不少。
作为一个平凡的人,这20多年的米大多数都白吃了,没有过什么可以拿得出手的经历,倒不是自谦,只是自己一直见识短浅、知之甚少。于是去香港绝对可以算是我目前为止最最最“为己称道的美丽”了,就像是突然去了个从未想过自己会与之有交集的地方。
回来那天,早早地去厨房将剩下的鸡蛋全部打了,将一些厨房用品留在了那里,将宿舍收拾的干干净净,将行李该带的带,该扔的扔,很多不舍,最后不过还是都成为了回忆的一部分。
物华堂厨房
离开那天的早饭
物华堂二楼一角 红磡宿舍每两楼为一个Hall,15、16为Wuhua Hall,才开学时天天有人敲门宣传活动
尊贵的1679宿舍,无敌海景房!!
前一天,去图书馆说了再见,去恒生兑了港币,去食堂吃了最后一餐,在李嘉诚楼“研究”了下理大近年的校园规划,去同济驻理大办公室拍了张照片,然后陪着双层巴士走了很远很远,再看看这些自己曾亲自到过的地方,不知还有多久才会再来,心里默默想着,“我一定会回来的”。
学校的地铁站 这一点和TJ很像,学校交通都很方便,而且去深圳也极其方便
喜欢这里的学校,理大,科大,中文,港大,每个学校都各有特色,也都是让我流连忘返的地方。如果再来一次,很可能今后会选择去香港,只是很多事情,错过了就是错过了。和理大最熟,上了第一节外教云计算,然后退了。。上了第一节生物课,然后也退了。。上了第一节法律课。。然后没退。。然后GPA跪了。。才来的时候,很嫌弃食堂的菜,因为真的觉得味道很奇怪,粘粘的,甜甜的,后来慢慢爱上了这里的西式早餐和下午茶,以至于自己模仿着做,最后果然还是不够原作好吃。理大是个好地方,地处闹市却守得一方宁静,校内绿化极好,不论是Podium或是地下,处处可见设计的精巧与人性化。待的最多的也最喜欢的是图书馆。。。然而并不是因为我喜欢学习,只是因为我喜欢这里的环境,绝佳的设备,超大的iMac,单人随时可约的学习室,专供休息的沙发和旁边促进放松的耳机以及音乐。最重要的是,每个桌子都有属于自己的插头,而且极其人性化的设置在桌子上方一点点的距离,再也不用抱着电脑满图书馆的找电源了。
理大陈丽玲楼 有点可爱的是,这里一草一木一块砖头都有捐赠人的名字,常和同学开玩笑,等我有钱了,来买块砖。。因为砖上的字最小
上张图的楼梯与人。。 临走前一天坐着双层巴士去了很多地方,晚上11点多才回来学校,然后就开始在学校拍了些夜景,有很多灯都关了,想拍些与众不同的,然而不够有创意。。
科大的无敌海景和超豪华校园则真的让我觉得,在这种地方就算是多读几年Ph.D我都愿意,非黑Ph.D,而且还尊重,只是自己不适合科研。整个校园感觉都是红黄绿蓝的搭配,惬意而舒服的色调让我难以忘怀。第一次带着外公来这里,从山上走到山下,去海边看了看,给他拍了些照片,自然,他也说这里景色独佳。第二次和同学还去山顶(?应该算山顶吧,好像附近都比他低。。)的商学院呆了会儿,壕无人性,那天蒙蒙细雨,时停时下。中文傍山而建,从山脚到山顶分布着各个书院,坐着巴士从崇基到新亚,再赏着风景与各学院建筑楼群沿路而下。不过除了“天人合一”,感觉这里的景色不及科大。港大饭好贵,里面有个水池养了好多肥肥的鲤鱼,我也不知道入口在哪里出口在哪里,只知道下了地铁就进去了,走着走着就到海边了。。
科大本科生宿舍 从山顶到海边,都是科大的地方,顺着斜坡一直走啊走,能走到这群宿舍的顶楼,其实也是后面建筑群的一楼。。如果不走斜坡的话,反正我是假装是学生从宿舍楼的电梯坐了10楼上去的。。
科大一楼一角
中文逸夫楼 楼的颜色萌萌哒,中文的这栋楼最与众不同了,从楼的那边进去,好像是医学院来着。。
中文“天人合一” 山水相映,其实是个不大的水池,但是在这样的高点,远看的话效果很棒,好像这里直接连着前面的叠起山峦和海水一样。本来拍了树荫和倒影对称的图,觉得很好看,但因为这张里面有人,感觉整个画面比较“有生气”。
港大校内 港大也是建在山上的,所以走来走去都在室内,室内很“宽阔”,不熟
港大出来路上一瞥 这里很多楼都是建在山腰上的,要是以前有点难想象这么多高楼是怎么安安稳稳的建在半山上,不过在这边有很多山脚下、半山腰上都是建筑。甚至在走“半山扶梯”的时候发现一直原来就是在山上走,可是走来走去四面都是建筑,只有扶梯是向上的。
说到海,我喜欢这里的自然风光,对这个国际金融中心的购物特性没有过多感触,反而是几次hiking记忆犹新。南丫岛,西贡,大浪湾等皆让我体会到大自然的美丽和香港的富有,弹丸之地,山林却保存的如此之好。上次有这样的感受还是高中毕业去黄山时看到的连绵山峦和绝佳山景。这边则有很多山水融合的地方,既能远足,又能不经意间瞥见一处极美的海景,感觉一下子所有的辛苦就都被放松了,沉溺在这样美好的画面中。
南丫岛一角 跟学校国际处办的活动一起去的,吃了很多海鲜,非常好吃,而且还很便宜。。后来在西贡吃过一次被宰了。。
西贡麦理浩径的路上 路上途径几处海景,皆让人心旷神怡,风很大,心情也很开阔
西贡麦理浩径的路上 在这里其实是有点害怕的,当我真的站在这样浩瀚的大海前面的时候,什么骄傲都没了,感觉自己的渺小远超自己的想象。害怕它突然倾泻过来,吞噬一切,自己显然无力应对。一望无际,怕怕的。。
大屿山天坛大佛 远看十分壮观,近看非常慈祥,坐东涌线去的,路上会经过海边。坐着地铁,沿着海边,伴着阳光驶过,有点像《千与千寻》在下雨后变成的海上坐火车一样的感觉,很奇妙,很美好。
大屿山一角 在天坛大佛和宝莲禅寺旁边拍的,云移动的很快,很梦幻,只在这座山上。。第一次离云这么近,心静如水。“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海水包围着整个香港岛,和九龙隔海相望,喜欢宿舍步行数百米即可到达海边的位置,散发腥味的海水和裹挟着海水味道的海风总是一起玩耍着,岸上的人奔跑着、走动着、谈天说地的笑着、一本正经的垂钓着。外公来的时候,还去和一个在海滨钓鱼的香港老人聊过天,我也不知道普通话说的都不好的他是怎么和说粤语的老人彼此理解对方的话语的,只知道那天的鱼看着很凶,牙有些大,我也有些怕。
维港夜色弥漫,与大一最喜欢的外滩未有二致,但若加上“人”这个因素,维港应该是要胜出一筹了,一是游客虽然很多,但绝没有外滩那种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的“壮观”景象,一定程度上会更加安全;二是维港观景台下有很多乐队和个人歌手,见过比我年轻的团队,见过都是中老年的团队,见过一个人独歌独唱。看得出来,他们热爱音乐,而不仅是在“卖唱”。可能他们白天都是生活中的普通人,晚上却都会成为心里独一无二的有梦想的自己。我羡慕他们的洒脱。夜幕袭来,坐着最大角度27度的山顶缆车登上太平山,一览香港灯火点缀的夜生活。角度渐大,有些紧张,稍等一会儿,就会豁然开朗,回头看维港远近尽收眼底。
太平山顶
我是个喜欢吃好吃的东西的人,但不是个会吃东西的人。之前听到同来的学生说预约一家什么米其林餐厅需要好几个月,也是震惊我了,可能因为我比较肤浅。。在这边吃过最好吃的就是各种糖水了,我喜欢吃甜的,也喜欢吃冰的,所以合拍了!红磡宿舍楼下有几家糖水店,经常去的是麦当劳斜对面路口那家,可惜名字忘了,店开到很晚,里面有个店员感觉很像林允。吃多了几次后,就一直想把这样的店开到内地来,我觉得很有商机啊。。这么好吃,又不贵。。对不对。。很有发展前景,还能把好吃的带给大家吃。。可是我没有行动力。。 (说到像明星,个人认为嘉定的豪大大鸡排的店员非常之像舒淇,感觉比舒淇还要好看点,而且人超级好,还很善良,我没带够钱她都卖给我。。还有本部财务处前台某一天的一个值班老师,感觉就是杨雪的翻版,解答问题的态度也是好的一塌糊涂,硬生生让我从觉得本部行政没得救了->还有一丝希望。。)
部分糖水的外在 内在我已经感受到了,尊滴很好吃,可惜我都不记得名字了。。其实名字都取的挺好听的,比如应该叫什么芒果、什么红豆吧。。。
想写的挺多,想说也更多,只是文笔不好,只能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就怕若干年后,有很多事情,很多过去会记得没那么清晰,所以想写下来,留待观察。关于学习,一直在陆老师的帮助下艰难的做毕设,也是这次经历让自己觉得不合适做科研,脑子太锈,没有画风清奇的脑回路,不过还是很感谢陆老师的不嫌弃,一直很认真的为我考虑,给我的课题提建议。做事雷厉风行,看问题一针见血,人还很随和、没有架子,以至于总有些觉得对不起她。和William约了好多次hiking,可惜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直到最后也没能第二次出行。多次和Francis出去玩耍,走前还去吃了人生中第一次、可能也是最后一次刺身。。也是第一次听说还有食物叫这个名字。。香港人还是很好的,有的内地媒体真是喜欢歪曲事实。
临走前几天去和TJ情深的理大Francis几人吃的刺身,的第一道 以前不觉得,真吃的时候,发现生鱼其实也蛮好吃的。。
总而言之,时间真的很快,有很多事情很多人等到要离开了才开始舍不得,我喜欢红磡,喜欢理大,喜欢香港,喜欢这里的一切,除了房价。希望这里会是一个新的起点,我也会在到达终点之前路过这里的。希望以后可以珍惜现在,可期未来。
GoodBye